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规章制度  >  正文

高等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核心课程)

时间:2020-11-02 21:52:56  点击:   发布者:

高等隧道工程

0814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一、课程概述

隧道工程是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能源、水利水电、国防等工程中重要的通道结构物,对保障线路中人员和物资设备等的及时有效运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通道作用。

高等隧道工程课程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研究生而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重点讲述隧道工程包括铁路、公路、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水利水电、能源等行业隧道工程的规划、地质勘察、线路设计、洞门结构与景观设计、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计算与设计方法、隧道工程抗减震设计、隧道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隧道工程防排水设计、隧道通风与疏散救援技术、隧道工程施工方法、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技术、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以及隧道运营与维护技术等内容。

二、先修课程

工程地质学,数值分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流体力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等。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水利水电、能源等行业隧道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地质信息预报、现场信息监测、通风与救援、运营与维护管理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隧道工程中的前沿技术,为今后从事铁路与公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能源、水利电力、人防工程等行业中隧道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适用对象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后复习相结构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课堂细致

讲解,学生课堂认真听讲与互动、课后完成相关文献阅读或撰写读书报告与研讨等的方式开展教学。课程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课程网络资源,安排研究生查阅国内外与隧道工程相关的学术期刊或岩土工程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达到提高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工程创新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水利、能源等隧道工程的规划、地质勘察、洞门结构与景观设计、越江盾构和沉管隧道位置选择及其纵断面设计、隧道护结构力学计算与设计方法、隧道工程抗减震设计、隧道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隧道工程防排水设计、隧道施工与运营通风和疏散救援技术、隧道工程包括矿山法、盾构法、TBM法和沉法隧道施工方法、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技术、隧道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以及隧道运营与维护术等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隧道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1 隧道工程的地质勘察

1.2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

1.3隧道纵断面的设计

1.4隧道洞门结构与景观设计

1.5隧道结构及类型式

1.6城市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选线与设计

1.7 越江沉管隧道位置的选择与纵断面设计

第二章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原理

2.1隧道的构造与分类

2.2 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计算方法

2.3隧道工程数值计算方法

2.4 盾构法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2.5沉管法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第三章隧道结构抗减震原理与设计方法

3.1 隧道洞门结构抗减震设计

3.2隧道衬砌结构的抗减震原理与设计方法

第四章隧道结构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

4.1隧道结构可靠度分析

4.2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

第五章隧道工程防排水方法

5.1隧道地下水与围岩耦合分析技术

5.2隧道工程防排水技术

第六章 隧道通风与灾害控制

6.1 隧道施工和运营通风技术

6.2隧道事故救援与疏散技术

第七章

7.1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7.2隧道施工地质物理钻探法

隧道施工地质信息化预报方法

第八章隧道施工方法

8.1 隧道钻爆法施工技术

8.2隧道 TBM 法施工技术

8.3隧道盾构法施工技术

8.4隧道沉管法施工技术

第九章 隧道工程试验与检测技术

9.1 隧道工程室内模型试验技术

9.2 隧道工程现场监测技术

第十章 隧道工程病害防治与加固技术

10.1 典型隧道工程病害

10.2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

10.3隧道病害防治及加固技术

第十一章典型隧道工程简介

11.1铁路隧道工程

11.2公路隧道工程

11.3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

11.4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

11.5水工隧道工程

11.6其他隧道工程

重点在于讲解隧道工程包括铁路、公路、城市地铁、越江盾构和沉管隧道的线路设计与位置选择、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计算与设计方法、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方法、隧道结构抗减震、隧道结构防排水、隧道施工与运营通风和救援技术、隧道工程试验与现场监测技术、隧道病害防治与健康度评估等内容。

七、考核要求

可采用以下三种考核方式:

(1)课堂讨论与研究生读书报告的评定;

(2)课堂研究生独立讲解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与课堂测试:

(3)课堂测试+期末考试。

八、编写成员名单

何川(西南交通大学)、漆泰岳(西南交通大学)、王明年(西南交通大学)、陈寿根(西南交通学)、王志杰(西南交通大学)、耿萍(西南交通大学)、张志强(西南交通大学)、周晓军(西南交大学)、王英学(西南交通大学)、晏启祥(西南交通大学)、周佳媚(西南交通大学)、申玉生(西交通大学)、方勇(西南交通大学)、汪波(西南交通大学)、蒋雅君(西南交通大学)、高玮(河海大学)、姬建(河海大学)、张宁(河海大学)、吕朝锋(浙江大学)、宋战平(浙江大学)、宋战平(西安建筑大学)、赵宪忠(同济大学)